海外網7月15日電 朝鮮民族具有悠久歷史,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財富。他們根據自己生活感情與情趣,制造并使用音色、款式各具特色的樂器。
原始樂器有,骨笛子、角喇叭、青銅鈴、小鑼、鼓等。這些都用動物的骨與角、皮與青銅制成,可以發出幾個自然泛音。古代(從公元前3000年初到第一個封建國家高句麗成立的公元前3世紀初前期)制作了用桃樹皮做的笛子和箜篌等各款樂器。
豎鼓(4-5世紀)
法螺
編鐘
玉簫
三國時期(高句麗、百濟、新羅),音樂家與人民制作了很多樂器,從而以管樂器、弦樂器、打擊樂器群編成的管弦樂與鼓吹樂(軍樂的一種)得到發展。此外,還有雅箏、揚琴等弦樂器。
當時,樂器共有50多種,后來高麗時期(918-1392年)增至60多種,朝鮮封建王朝時期(1392-1910年)將近90多種。
但是,由于日本侵略者野蠻的扼殺民族文化政策,朝鮮民族樂器沒能走上正常的發展道路。
朝鮮解放(1945.8.15)后,民族樂器得到迅速發展,古老樂器不僅復活,而且得到改善。按照政府要改良并發展民族樂器的措施,去掉一系列缺點,還研制了很多新樂器。因此,民族樂器的音域與音量顯著擴大,清婉高雅的原來音色更加豐富。
伽倻琴是民族弦樂器之一,產生于6世紀初中葉。它是廣泛用于獨奏、重奏的樂器,其回聲溫和而優雅。伽倻琴從以前的5音階系統發展為7音階系統,音量更加豐富,音色更加獨特。
人們普遍吹洞簫、橫笛、笛子等管樂器,這些已經得到改善。舉個例子,洞簫是從高麗時期開始廣泛普及民間的固有的民族管樂器,音色婉轉悅耳,是伴奏或獨奏民謠、演奏民俗游戲音樂的樂器。
現已改良的洞簫可以調節音程,隨便發出尖銳而溫和的樂音,很好地反映了人的感情。
鼓、鑼、小鑼、長鼓等打擊樂器可以突出各種節奏,表現力很強,因此在提高音樂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。這些樂器還用于音樂舞蹈小道具,而且在人民的文化娛樂生活中普遍利用。
同時還研制并普遍利用的很多樂器,代表樂器有御恩琴和玉流琴。
御恩琴于1962年制成,音色清晰,表現豐富,有獨奏、重奏、合奏、彈唱等各種演奏形式。
特別是,以御恩琴為主的弦樂器群和手風琴、管樂器等西洋樂器群相配合的獨特的管弦樂引人入勝,其回聲使人感到其他管弦樂沒有的獨特情趣。
上世紀70年代初研制的玉流琴是獨奏樂器,在民族器樂整體調和中起重要作用。它在配合管弦樂中,以獨特的音色和豐富的音量,保證管弦樂回聲的民族色彩與情趣。
民族樂器具有悠久歷史,表現濃郁感情,如今,成為朝鮮人民的驕傲,并日益得到豐富和發展。
(來源:我們國家網)
責編:劉金鵬
贊
踩
路過